欢迎来到福建省浙江商会网!收藏本页官方微博在线客服
请稍候...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浙商动态

浙商动态

品质制造,浙商们都遇到了哪些坎

发布时间:2016-04-20 10:32 来源:网络转载 浏览量:1772

   “‘新经济’的覆盖面很广泛、内涵很丰富,它涉及一、二、三产业,不仅仅是指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,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、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,还涉及到一产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、股份合作社和农村一、二、三产融合发展等。发展‘新经济’,小微企业可以大有作为,大企业可以有更大作为。”3月16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,这样阐述“新经济”的内涵。智能制造、定制化生产,这些属于制造业的概念被赋予了“新”的意义。

  互联网经济吸睛效应明显,相比之下,制造业的故事似乎少了一点“戏剧性”。然而,真正懂得中国经济的人内心清楚,制造业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抓手,是国民经济始终不变的基石。

 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对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——“中国制造+互联网”,制造业是本体,互联网是手段。从“互联网+”到“+互联网”,改变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顺序,更是对制造业本质的认识。正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所言,我们讲如虎添翼,没有老虎,要把翅膀插到哪里去?

  坚守者是寂寞的,却也是幸福的,更是有底气的。

  如果说几十年前,“浙江制造”每每被定义为低端制造,那么站在“十三五”的开端,我们已经有了一份自信:在“四换三名”、产业升级等大背景下,浙江制造的面目已经悄然改变。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视野之下,浙江制造正在走向新型价值创造之路。智能化、国际化、高科技、高附加值……“浙江制造”的含义已经由“低小散”逐步替换成了“高大上”。

  2015年初,浙江出台《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》,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,“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、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、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,具有技术密集、附加价值高、成长空间大等特点”。不久前,浙江省政府又发布了《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》,明确了浙江制造业的提升目标:到2025年,将浙江建成国内领先、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,并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、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、新材料、时尚轻纺等11大产业;涌现一批国际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和产业集群,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。

  号角已经吹响。在这一场涌动的春潮之中,谁是弄潮儿?怎样才能在潮头争夺到那面旗帜?谁能登顶“中国制造”成为新的标志性企业?对于浙商们而言,新一轮的考验开始了。

 

  “制造强省”怎么认定?

  2015年初,一则关于马桶盖的新闻刺痛了浙江乃至中国制造的心,为什么国人要跑到日本去买买买?冷静下来之后,人们又发现,这只引起国人疯抢的马桶盖是杭州下沙的工厂生产的。这个事实既让人惊喜又叫人尴尬,惊喜的是浙江制造的实力与水平已与国际接轨,尴尬的是这样出色的制造能力未能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同。

  但无论如何,“日本马桶盖杭州造”,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浙江制造。

 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,浙江一跃成为典型的出口省份,制造业蓬勃发展,轻工业基础逐步加强。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浙江的传统工业以低、小、散为特征。一组数据可以为例证,2013年,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广东的15.6%、江苏的17.5%、山东的48.7%。

  对此,浙江省经信委主任张金如认为,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,进入新世纪以来,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,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,但也有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摆脱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的粗放模式。

  而从产业层面上来看,装备软件、装备电子、技术工业等领域仍是浙江装备制造业的短板所在。

  基于这样的现实,2006年起,浙江开始全面部署“品牌大省”建设,2014年底正式启动认证“浙江制造”,该项工作成了落实国务院“中国制造2025规划”的试验田。由此,“浙江制造”成为新的“金字招牌”,其内涵不仅仅是制造,更是“质造”、“智造”和“创造”。

  作为首批获得“浙江制造”认证的试点企业,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,“‘浙江制造’的标准很高,要求达到国际先进、国内一流水平,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要求。”这个认证不亚于通过国际知名认证公司的认证,它不仅要求对管理和产品的先进性进行审核,还在产业协同方面有规定:公司在省内采购的零部件、部套件要占一个比较大的份额。

  通过培育一大批“浙江制造”,推动浙江成为制造强省,这是制造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走的道路,这条路上可以看见机遇,亦能看见荆棘,对于企业而言,更多的是考验。

  那么,如何才能真正成为“制造强省”?浙江省工业与信息化研究院院长、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兰建平提出了五点衡量标准:“首先,高端制造产业要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,至少占5%以上,而在细分行业中,龙头企业必须要进入行业的前五甚至前三;第二,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上,省内龙头企业的技术代表着行业的最好方向;第三,从产品到品牌都需要‘强大’,在输出技术的同时,区域内还要拥有相当数量的优势品牌;第四,区域内高端制造产业企业的团队拥有持续创新能力;最后,该地区拥有优质的政策与制度环境,令企业无后顾之忧。”

 

  “制造强省”如何打造?

  如何提升浙江传统制造业,使之与“制造强省”的目标相匹配呢?兰建平认为,必须走两条路:“首先,有能力的企业需要把握新兴科技革命的机会,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;其次,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,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企业。”在兰建平看来,传统制造业亦有“长短板”之分。“个别无法再改进的‘短板’,就应该自然淘汰。能够‘加固’、‘加长’的短板,则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,使其成为长板。”

  在浙江省经信委发布的《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(2014-2020)》中,对于浙江如何成为“制造强省”,有明确的路径:以“绿色化、智能化、超常化、融合化、服务化”为主攻方向,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,加快推进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。而在《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》中则提出了5条方针,即创新驱动、质量为先、绿色发展、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。

  张金如认为:“根据《中国制造2025》和浙江实际,浙江制造业2025的关键是‘两化’深度融合,重点打造与‘互联网+’深度融合的信息经济,重点建设与‘创新驱动’深度融合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重点发展与‘名企名品名家’深度融合的‘四基’研究中心,把‘浙江智造’、‘浙江创造’、‘浙江质造’作为我省‘工业强省2.0’建设阶段的核心领域,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产业发展,为建设‘两美’浙江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
  一个可喜的数据是,在浙江,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.3万亿元,制造业规模继续稳居全国前列。 

  升级之路上下求索

  事实上,浙商们早已经开始探索这条艰辛的道路。

  2016年伊始,王水福特地撰文描述了他眼中的“中国制造”。他在文中写道,如今“中国制造2025”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。“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、智慧制造的时代,是高速列车的时代,在这个高速的时代更需要企业夯实制造管理基础、员工技能基础、智本分配基础,否则就是沙滩上建大厦,越急越危险!”

  “在制造管理基础方面,西子通过19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,学习到了精益制造的管理经验,我们修订了企业健康评估体系;在员工技能基础方面,西子航空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合力创办了西子航空工业学院,重点打造工匠基础,希望为西子未来10年到30年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端蓝领人才;在智本分配基础方面,我们要为有能力、有水平的年轻人提供平台、提供机会,积极响应‘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’的号召,建立让贡献者分享胜利果实的机制。”

  对于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而言,积极拥抱互联网,是传化需要做的,亦是其布局“十三五”的行动和抱负。“信息化、智能化,都是企业转型的方式,互联网则是未来制造业获得重生的关键,我们的制造业需要积极拥抱互联网。立足制造业,重视生产性服务业,让互联网技术串起物流、金融等服务性产业,为制造业服务,才不至于让制造业单枪匹马地在世界市场里厮杀。”如今,传化已经在自动化改造方面走在前列,各种高端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仪表在各个生产车间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
  对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而言,浙江制造要迈向中高端,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“千万不能急于求成”、“在研发上要敢于投入,在技术上要敢于创新,在品质上要高标准”、“一点一点地把研发工作做好”、“静下心来把产品做到极致”,堪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典范。

  以上经验或许更适合已经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。那么,传统的低小散产业中的企业该怎么办?

  转型成为唯一的答案。

  在温州企业界,有一个著名的“森马之问”。脱胎于传统服装产业,如今的森马到底是服务业企业,还是制造业企业?温州市委主要领导曾这样回答:“森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在制造环节。它的设计研发、全产业链采购、供应链管理……这一整套的服务体系,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业企业干的事情。”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如此描述森马的变化:“从生产方式到商业模式,几乎是推倒重来。”整合提升上下游供应链、拓展电商渠道、创新品牌管理、加快新品牌培育、深度整合优质资源……森马服饰最近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,2015年营业收入94.30亿元,增长15.74%;利润17.97亿元,增长21.87%。

  向服务业转型,向时尚产业转型,成为传统产业企业的又一条出路。

  另外,张金如认为,全力推进创新驱动是浙江打造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工作。“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大多依赖于单一企业的技术研发。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,制造业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,产品复杂程度快速提升,技术集成表现出广度和深度的大幅拓展。在此背景下,企业已经难以单独承接全部的创新活动,而是需要与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服务中介及其他企业共同组建协同创新网络。”

© 福建省浙江商会 All Rights Reservec. 闽ICP备12025137号-1

服务热线:(+86) 0591-83222282 / (+86) 0591-83222216